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数风流人物 > 丙字卷 第一百三十三节 灌输,潜移默化
    “他们说归说可小弟肯定也有自己的态度不会轻易为他们所动。”冯紫英坦然笑道。

    “哦?”许獬一下子来了兴趣“怎么说?”

    “很简单啊看谁前期准备做得更好更周全更稳妥啊。”冯紫英微笑着道:“广州不必说了那是面向南洋地区最便捷也是目前最完备的枢纽但是宁波、泉州和漳州呢?这几个地方竞争性和替代性都比较强那么谁该先上谁该后上那就不能以谁在朝廷里声音大就行那太过于功利性了那么我们就应该看看当地士绅商贾也好衙门也好为这项事情先做了哪些准备。”

    许獬眼睛一亮连连点头示意冯紫英继续说下去。

    “要全面开海首先涉及的就是要涉及到造船这几地肯定都有一些造船的基础但是据我所知这几地造船还多是以造渔船为主或者就是近海航行的船只为主但涉及到开海之后要面向远海这些造船工坊能胜任么?朝廷给了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你却迟迟难以把朝廷给的政策转化到实用上去那不是浪费么?还不如给别人准备得更周全的地方。”

    “对啊。”许獬豁然开朗猛地一击掌“紫英还有么?”

    “造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周境内对造海船还有很大的欠缺尤其是如果想要发展与日本、朝鲜、安南、苏禄吕宋、满剌加乃至更远的地方贸易建造远洋海船必不可少甚至也还包括朝廷下一步布局的水师舰队用船都极为重要这涉及到大批匠师、匠人还涉及到大木、胶漆、绳索、船帆用布等物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许獬还不太明白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

    “嗯产业体系的意思就是这一个非常复杂的配套造船要用木头包括龙骨、桅杆等大木也包括甲板等其他木料还要用帆索帆布和桅索所用棉布和麻绳都不是一般工坊能提供的涉及到海上水汽盐雾的侵蚀腐蚀还有为了避免迅速腐烂以及粘接的漆和胶这都需要大量提供这也是非常繁复的如何来把这些相关的配套营生都整合起来形成一整套流畅运作的规范就是体系……”

    许獬惊讶于冯紫英一个长期生活在山西和京师的北地人怎么能对造船这个行道都入熟悉但他此时却顾不得去考究这个了忙不迭地问道:“愚兄大致明白了听你的意思还有?”

    “当然船造出来了那船夫水手呢?近海渔船和远洋航行乃至水师船队的水手们都是不一样的这个需要量不但大而且要求更为专业许多都不是一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你不能等到船造出来了其没有人来操作吧?这也是需要提前考虑和准备好的……”

    许獬连连点头暗自记在心里。

    “再比如码头像泉州、漳州和宁波原来都有了一定基础但涉及大规模开海尤其是面对外洋来的船只码头足够用么能适合外洋来的船只么?还有如果日本人、朝鲜人乃至西夷人来了有足够的通译和相关的歇家来帮助他们尽快达成交易么?”

    冯紫英的话让许獬有些疑惑“紫英这恐怕不该是我们朝廷官府操心的事儿吧?”

    这个时代的官吏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所以冯紫英的话才让学些大为不解。

    “子逊兄这的确不该是官府过问的事儿但是我们开海的目的何在?”冯紫英反问。

    “当然是让沿海地区更多民众有一条生计之路另外也能为朝廷增加财赋收入了。”许獬回答道。

    “既然如此子逊兄想一想如果外来商船为了达成交易肯定需要一些通译、歇家或者行会的人来帮助完成但是这些渠道人员不足或者没有原本三五天就能完成交易可能会拖到一个月两个月一些货物损坏变质不说交易成本增加而且交易效率低下没准儿人家一年原本可以来你这里交易三五次的结果就只能一两次原本可以买卖更多的货物结果觉得不方便就不来了那我们这边的茶叶、瓷器或者丝绸棉布原本可以卖出去更多让更多人从事这一行营生谋生岂不是也受到了影响……”

    “所以紫英你觉得地方官府应该在这些方面都要来承担责任?”许獬虽然觉得冯紫英的话有些道理但是这还是颠覆了作为官员和官府这一方的心态观念。

    “不那倒不一定非要官府来主导但是官府可以出面引导啊比如召集几个行会的首领让他们自行设立和约定再比如让他们自行培养一些通译官府就起一个规范和引导作用这都是为了更好的营生他们自然不会拒绝同时有官府的出面也能给外面来从事商贸的商贾一份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许獬被冯紫英的“脑洞大开”给说得大为心动这些观念颠覆了他以前的认知但是本身开海举债就是破天荒需要一些新的想法才能实施这也能接受。

    此时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冯紫英能被朝廷诸公们所看重甚至连皇上都颇为垂青自然有其道理。

    起码这番道理是他想破头都想不出来的也完全考虑不到那么周全。

    只是他也很奇怪冯紫英怎么就对这开海方略想得这么细致你说一些大致的框架说得过去但这么细致周全太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这从未接触过这方面事务之人是根本无法想得到这些的。

    也许这家伙就是一个天才或者妖孽。

    冯紫英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的向许獬灌输一方面是因为的确这开海之略涉及到的具体细节太多不是哪一个人甚至哪几个人就能做得下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许獬已经被叶向高、黄汝良等福建士子中的领袖人物确定为日后的重点培养对象也就是说兴许十年二十年后许獬就会成为朝廷中福建士人的代表人物。

    而以这个群体的利益和观念来看冯紫英认为是可以合作的而现在对其施加影响和灌输理念无疑要比以后其思想观念已经成型之后再来影响要容易许多。

    “紫英你的这些观点想法是从哪里得来的?”许獬忍不住问道。

    “子逊兄人的精力有穷尽一是看书小弟看书可能不像你们那样专注于经义史集更对诗词歌赋兴趣不大我更喜欢看一些杂书另外小弟也喜欢和各色各样的人交谈了解像山陕商会和福建商会那边我也会定期去坐一坐和他们一些行脚商人交谈甚至愿意让他们把他们的一些见闻写出来我琢磨琢磨嗯像《内参》中的《域外奇谭》其实很多就是两广商会和你们福建商会很多商人们的见闻慢慢积累而来要不我又没出海过如何知晓那些情况?”

    许獬也只能接受这样一个解释否则实在难以说明对方如何能知晓这么多想得这么宽泛。

    “子逊兄其实小弟都还有一个想法如何时机成熟不妨成立一个印刷社专门来出版印刷一些和开海贸易以及生产新物事相关的书籍内容让各地商人们也能了解更多没准儿就能从中找到更多的营生出来这样也能更多的百姓有更多的谋生渠道而不至于始终盯着那一亩三分地还有那城市里的无声可做的人也能找到一些营生……”

    冯紫英一个接一个的“脑洞大开”让许獬都有些应接不暇了他需要一些时间来慢慢消化冯紫英的这些观点。

    但是他有一种感觉冯紫英的这些设想可能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自己甚至对未来的许多事情。

    同样的这些观点冯紫英也在就着机会向齐永泰和乔应甲灌输当然对这二人的“影响渗透”不可能像许獬这样直白而是需要就着现有的许多事务来慢慢的传递出来。

    但这种锲而不舍却又不经意的潜移默化往往效果却是惊人的。

    特别是在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上如果能够用别出心裁的思路提出解决办法那往往效果更好在下一回出现类似的问题时大家就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原来还会觉得有些标新立异的办法。

    当然青檀书院那边他也不会丢弃眼见得明年就是秋闱大比许其勋、宋师襄、傅宗龙他们这一批东园子弟都要开始成长起来这等时候给他们上上课灌灌鸡汤很有必要。

    即便是这样冯紫英觉得自己都还是做得不够只恨自己现在的确底蕴太浅薄年龄资历和地位都难以达到那种一呼百应的层次这都需要时间来慢慢积累。

    所以他才会有搞一家出版印刷的书社出来自己也可以写一些想关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更快的传递一些自己想要扩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