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唐诗家夫子 > 《大唐诗家夫子》正文 第33章 王昌龄在鲁城亲见了煮盐
    话说王昌龄师生离开碣石山向着西南方向奔驰,这一天到了一个地方,问当地人,说是叫唐山。薛家兄弟喜欢寻根究底,问那人为什么叫唐山,那人说,当年太宗皇帝两次东征,均屯兵在这里,于是太宗皇帝赐这座山姓唐,于是这地名也就叫着“唐山”了。

    王昌龄五师生问那人,唐山一带有些什么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那人一只手伸出两个指头,另一只手把食指勾起来做了一个“九”的动作,然后把一双手并在一起。薛家兄弟被这一套哑谜搞糊涂了,但是王昌龄觉得那哑谜有意思,于是问道:“兄弟你说的是不是二十九?”那人点点头。王昌龄又问:“兄弟你说的二十九什么?”那人指着不远处的一处长城关隘说:“你们看那里,那地方就是其中一处,从那里到那里,一共有二十九处。”

    王昌龄终于弄明白了,原来那人是说,在那人手比划的很长一段长城,一共有二十九处关隘。但是那人所指的很长一段又是包括哪里呢?王昌龄心中一动:“也许就是指的唐山吧?”

    王昌龄的猜测果然是对的,通过进一步询问,王昌龄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唐山境内的长城包括遵化鹫峰山长城、迁西潘家口水下长城、迁安大理石长城、古兰径、冷口关等关隘都很有名。还有监狱楼、七十二券楼、水门、长城砖窑、养马圈等都是长城的附属建筑。

    一天,王昌龄师生来到一个古镇,在古镇的大门外,是一个石阶码头。这里处在一个三岔河口,从码头上磨得很光滑的青石板看来,这里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在渡口的最上端右边,立着一块人高的石碑,上面题着“银河渡口”四字。

    “这渡口的名称有点意思,‘银河渡口’,下面这条河就是银河了?”薛家兄弟笑起来。

    “几位客官是外地人吧?下面这条河是运河呢,不过它叫北运河,在南边还有一条南运河。”一位当地人插言道。

    “下面这条运河为什么叫做‘银河’呢?”

    “人要一个好名声,河要一个好名称,用‘银河’这名称,这条河就有名气了。客官不知道吧?不但是这条河叫‘银河’而且这条古镇也就叫着‘银河渡口’呢。”

    五师生议论开了。薛家老三说不如就用“天河渡口”,老大老二都说用“天河渡口”不太好,太直接,缺乏韵味。王昌龄从薛家兄弟的议论得到启发,忽然想起王勃爷爷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五津就是巴蜀岷江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王昌龄还想到,天下用“津”表示的渡口很多,孟津、富平津、平津、冶坂津、委粟津、平阴津、硖石津等等等等。于是对薛家兄弟说:“这样吧,要是这渡口让我王昌龄题名,我就用‘天津”,几位兄弟看怎么样?”

    不想王昌龄这句话被旁边一位当地少年听了一个清清楚楚,于是那位少年就大声嚷嚷起来:“天津!这位叔叔把我们这‘银河渡口’说成‘天津’。”

    “‘天津’?好名称呀,这位先生有学问,怎么就想到了‘天津’?好名称呀!”于是这“天津”叫开了。就有几个年轻人说干就干,跑回古镇叫来几位老人当即商量,要把那“银河渡口”改为“天津”。王昌龄五师生心中高兴,想不到王大哥给这古渡口改了一个好名称,可能会流传千古。王昌龄看那一带地形,一马平川河密布,远处山脉隐隐约约,龙脉来势宏大深远,看这龙脉来势,王昌龄断言:若干世纪以后,这地方一定大兴大旺,其地位可与燕京并驾齐驱!

    五师生在银河渡口过了运河,接着沿着运河西岸走。第二天,到了河北道的沧州鲁城县地界。这鲁城也是一座古城,在春秋初期就是齐国的属地。齐桓公二十三年,他应燕庄王的请求,出兵北伐山戎。事成后,燕庄王送他回到齐国,在将到沧州的时候,才发现送出了国境。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便把鲁城一带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期,各国不断发生战争。齐威王二十四年,齐国军队攻取燕国十城,鲁城一带又属齐国。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鲁城一带属秦国钜鹿郡上谷地。西汉王朝建立后,于汉高祖五年在鲁城建起县城,即东平舒县。据《水经注》记载,鲁城县一带百姓都是以用海水煮海盐为业,果然,王昌龄师生注意到,在驿道上有来来往往的马车都装载着满车的盐,驿道两旁的乡村,到处都是一片炊烟袅袅,海滩上,人们用拖车拖着水桶,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

    鲁城到了,只见城垣基本成方形,东西南北城墙都在一里路左右,作为县城是相当可观的城池。五师生来到城门口,城门上方,阳雕“鲁北盐城”四字。五师生进城,只见街道上到处是盐车,地面上也到处洒满盐沫。很明显,街道两旁的居民,家家户户都是以经营盐业发财。五师生感觉到,现在是真正到了一个盐的世界。

    王昌龄师生对煮盐产生了兴趣,由于从就天天离不开盐,但是却不知道盐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有机会亲眼看一看煮盐,自然有一种新鲜感。王昌龄师生决定,明天去城郊乡间去看看乡民怎么样煮盐。

    五师生在“盐王街”的“盐城客栈”住了下来。吃了晚饭,洗漱了,早早进房歇息。由于还没有睡意,王昌龄就给薛家兄弟讲一些关于盐的生意。

    “你们听说过关于‘盐宗’的神话吗?”王昌龄问薛家兄弟。

    “没听说。怎么?还有‘盐宗’?”

    “是的。《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路史后纪四》注云:‘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由这些史料记载和神话,可以得知盐业的鼻祖就是宿沙。”

    “这么说来,煮盐的祖师爷是宿沙?”

    “是的。不过另外一个故事说法不一样。据《世本氏姓篇》记载,古代有一位姓巴的人叫巴务相,是巴樊覃相郑五姓的首领,大家尊他为廪君。一次,廪君乘船到盐阳,遇到一位漂亮女子,自称是盐神的公主,那盐公主要留廪君做夫妻,可是廪君不答应,于是那盐公主就用法术把廪君迷住,天天晚上跟廪君睡觉,白天就化作飞虫与周围漫天遍野的飞虫遮住日光。后来廪君到底用智谋逃了出来。”

    王昌龄说了这个故事,薛家兄弟都逗老四说,要是老四也像廪君那样碰上盐公主,只怕还不愿意回家了。大家一阵大笑。

    忽然薛家老四又问道:“那盐公主有王大哥的芙蓉嫂子漂亮吗?”

    “那盐公主是神女,你们芙蓉嫂子不过是凡间女子,怎么敢跟人家神女比呢?”王昌龄说完大笑起来,薛家兄弟也大笑起来,客栈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现在大家安歇,明天去周围乡间看看煮盐。”于是大家开始睡觉。

    第二天,五师生早早起来,洗漱了,吃了早饭,出了城,向着附近一个村庄走来。刚刚走进村子,就看见村口一家正忙着,一个男人正在给灶膛里添柴禾,一口大铁锅里半锅子水咕咚咕咚直冒水泡。厨房周围的几口缸子都装满白白的盐,于是王昌龄跟主人攀谈起来:

    “主人家发财!我们是西都人,从来没见过煮盐,现在来向你们学习学习。”

    “啊哟!几位哥,这煮盐有什么学习的?把海水倒进铁锅里煮,把水分煮干,剩下那白白的东西不就是盐?”

    “你们煮盐的收入也不错吧?”

    “有什么不错的?不过换点谷子吃饭,要发财也难哟。”

    “盐的价格不是很高的吗?最便宜的也是一斤盐几升米,有的地方一斤盐的价格在一斗米以上,甚至有一担米一斤盐的,怎么不发财呢?”

    主人家笑笑:“我们这些盐民怎么会发财?发财的只有国家,国家的收入可大了。当然,那些从事黑经营的盐商也发财。”

    “你们可以把价格定高一些么。”

    “不行呀,这盐的价格可不是由我们这些盐民来定,而是朝廷规定的。我们把盐按照规定价格交给当地的盐官,然后由政府来人把盐运到全国各地销售,至于得到的利润怎样分配,我们就不知道了。总的来说,那些盐官都很富裕。”

    通过跟盐民的交谈,王昌龄师生知道了不少。

    离开了鲁城,五师生向着沧州进发。这一天,到了沧州地界,王昌龄师生早就听说沧州是大唐的“武术之乡”,果然不错,沿途处处可以感觉到浓厚的习武气氛。这天,五师生进入一个村庄找水喝,他们来到一个农家院内,只听到乒乒乓乓的敲打声夹杂着一声声吆喝,五师生立刻联想起灞上的薛家大院,于是五师生一下知道了,这户人家也是喜欢武术的人家。

    当薛家老四一声“好功夫!”说出口,那乒乒乓乓的声音一下停了下来,五六个人一齐把目光投向这五位不速之客。一位比较年长的人打招呼道:

    “敢问客官,因何事登门?”

    “我们是西都人,远道而来,口渴得冒烟,想讨口水喝,恕冒昧打扰。”

    “好说好说,茶缸就在这里,自己随便吧,需要几杯过瘾就喝几杯。”那人指着廊檐下的茶缸说。

    五师生咕咚咕咚喝了一大通,然后跟主人家攀谈起来。

    “听说这沧州一带是大唐有名的武术之乡?”

    “说起来也是,这里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习武,只是难得高手指点,要成为武林高手也难,不过也好,即使不成为武林高手,用以强身健体也有好处。再说有几手功夫,到外面行走也可以防身。”

    “你们这里普遍喜欢南拳还是北拳?”

    “一般来说……咦,莫非几位也爱好武术?”

    “业余爱好,只是没什么功底,三脚猫功夫。”

    “来来来,几位一定是行家,不要太谦虚,来几手耍得好玩,来来来。”主人家一方听说客人喜欢武术,一定要朋友来几手,以切磋武术。薛家兄弟自从离开少林寺,已经很久没有舞枪弄棒,手里早已痒痒,几句谦虚话过后,薛家老四早已按捺不住,拿起一条木棒就舞起来,直把一条杯口粗细五尺来长的木棒舞得滴溜溜旋转呼呼作响,顿时吆喝声连连,庭院里顿时沸腾起来。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d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