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万里大宋 > 第78章 经义策论(上)
    .王贤看着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觉得很面熟但是还是没有想起来。

    那年轻人呵呵一笑道:“小兄弟已经不记得在下了?那日在大相国寺……”

    他这么一说王贤立马想起此人了他便是那日在相国寺前误认为自己是考生的那个汪洙那日匆匆说了几句又是一个月不见也无怪他想不起来这时听他提起这才不好意思地道:“原来是汪兄在下惭愧竟然不识故人。”

    汪洙呵呵一笑道:“小兄弟切莫如此你我萍水相逢便是不记得又有何妨适才我与两三友人正在这太学之中闲逛未曾想到小兄弟你也在此故而过来攀淡。”

    王贤想起了科举这个汪洙应该又一次参加科举了才对他忙问道:“汪兄前几日的科考尚顺利或?”

    汪洙本来笑着的脸庞顿时黯淡下来道:“金榜尚未下不过此次实在压力太大在下很难中榜对了小兄弟你为何在这太学之中?”

    王贤呵呵一笑正要说什么方营走了过来对王贤道:“王兄是在和何人说话?”

    汪洙不等王贤说什么便开口道:“在下汪洙草字德温乃是江南明州人氏。”

    方营一笑也是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和汪洙客套了几句就对王贤道:“你到那边去登记一番午时准时开考莫要忘了进场若是有事便到西院来找我勿忘。”

    汪洙惊讶地看着王贤走到不远处像是在登记造册吃惊地道:“难道小兄弟要进太学不成?”

    方营笑了笑道:“汪兄莫要吃惊我看汪兄也是士子既然科举无甚把握何不入太学以求捷径?”

    汪洙有些迟疑他还是很有顾虑的毕竟他也不是京城人氏一旦决定下来那便几年不能回家一次见方营正笑着看他不禁道:“那也好在下便要请方兄引荐一下。”

    方营带着汪洙又一次走到张平寒这边这次没说几句便登记了姓名然后便告辞而去只留下汪洙一人在那等着。

    王贤心中还在默念着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呢他虽然在家中通读了几遍然而脑子实在不够用只觉得一会儿这新义没有什么意思一会儿又博大精深起来其中的那些道理不外乎定仁义和加名分但是要把原句复述一下还真是为难王贤了。

    张平寒因为王贤乃是黄庭坚荐举故而格外青眼相待这时对他说了不少需要注意的东西包括不能言及世弊时弊不能言及朝廷诸官不能诽谤政事不能辱及先圣不能有……反正就是太多规矩让王贤心中不安起来既然有经义策论又不能妄议朝政只能举前朝旧例了而且不能让人觉得这是借古讽今哎难怪古人写文章那么担惊受怕的。

    直到午时以后众人才开始进场总共三百余众分隔间而考二十人为一间在东室之内有专门监考之人来回巡视以防夹带或者抄袭。

    笔墨纸砚早就准备妥当试卷也放在上面因怕考官舞弊徇私故而在午时前一刻才安排考间和坐位王贤坐在最东边的一间瓦房之中刚好靠窗窗外尚有松树翠绿枯焦黄叶算是一道风景。

    这试卷真是让王贤大吃一惊原以为几百份试卷怎么着也应该是印刷之物没想到这还真是手抄想、笔迹很是有力一提一勾都跃然纸上看得出对书法颇有造诣。

    总共就有两题一是经义一是策论。

    经义题很是中规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顺”所之言而引导名分之题王贤读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题果然算是简单他立刻磨墨挥毫洋洋洒洒地写上千余字这些都是大道理没什么可以变化的把圣人之言摘抄过来几句然后一通感慨“噫古之圣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圣人、德不及圣人不尊长幼之分、父子之别、君臣之道何如?则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国之乱矣。”

    这些套话他写起来很顺本来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经据典便可写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脑袋想了就直接写上去。

    这监考官也是四处巡考两眼不停张望生怕这些士子们有人舞弊而这些人倒挺自觉都在默默地写着未有一人敢于抬头。

    王贤终于把最后一句“故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天道也。”写下去后一张大纸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着就让人舒坦他呵呵一笑转眼看那道策论题。

    大宋朝考策论乃是很奇特太祖当年也有过策论之试不过只是一些皮毛东西和经义很接近后来干脆把策论之试废除自范仲淹庆历年间改革之后策论又开始回归考场不过没了经义试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做个样子。

    王安石变革科考废诗词考集所有为进士科天下士子开始重视起了策论和经义来了以《三经新义》为准线长篇大论皆不绝于耳。

    自那时策论之题便开始到了和时政挂钩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时几场科举皆是以新法比旧法的优异为题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当策论还真变成了士子论国的地步。

    司马光上台以后对策论试也是小利用了一般就是他将要离世的那一年出题为“以祖宗法规治天下何如?”算是对王安石的新法最后一次抨击吧而后来苏轼出题说仁宗朝政令宽和神宗朝政令严峻各有各的不好当今又该如何选择?

    这些策论之题偏向政治化的同时也给朝廷增加了许多争论经常有人拿科考士子们的文章来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张淡化甚至是废弃策论试只是章淳上台后又一次抬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论、经义取士之法所以策论试并无多大改变。

    然而不是每一道题目都可以出的当年苏轼出了拿到策论题立刻被人弹劾以王岩叟为主的朔党和以程颐为的洛党立刻抓住机会要不是太皇太后力保苏轼早就会被一贬再贬了所以出题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

    王贤有些愕然地看着这个题目:“富民则富国富国则富民何如?”

    这种题目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和现在朝廷开边、执行新法、打压旧党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想来出题之人必是怕麻烦就连题目也是聊聊数言极尽简单之本。

    然而这样的题却真是不好写了富国、富民王贤长叹一口气把目光抬向窗外还是那翠绿松树、满地黄叶却显得单调了好多。

    他不禁想起了语嫣所说过的话百姓疾苦无人关心只求一顿饱饭而不得所以要是富国必要先富民民先富而后国富民先立而后国立这些都算是上古良言了然而真正说起来谁会让民完完整整地富起来呢?

    钱财乃是国家之根本现在这个时代是小农的时代是靠天靠地的时代只要有田不论是稻田、麦田、水田、旱田、桑田、茶田都可以保证小农的生存然而要做到富裕难之又难。

    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小农阶层这才是民富的基础。

    而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从执政之士大夫来说也不可能愿意让新兴阶层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物质积累的漫长时间是要靠稳定的政治局面来维持的再过二十年这个朝代就要被外族入侵而亡再过一百多年整个大宋也会被消灭生产水平和新的阶层会被一网打尽积累的物质资料也会烟消云散。

    富民不现实富国就现实了?

    富国之道还是在富民的基础之上若是民无财那国之财又能从何而来?然而这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还以为天下之财乃是定量不会多也不会少若要富国只能加税故而当年王安石提出“不加税而国富”的理论后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经济重量提高了那么相同税率便可以使得国家收入提高这便要求国家用手段来使民先富就像战乱之后的天下君王们总是说要免税免役三五年不只是做个样子也是为了休养生息让民先稍微富起来一点再积累国家物质。

    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的再生产江南水田一年可以两季然而百姓们却无法及时地筹集好所以很多时候都荒废了而当年王安石便是考虑此点让国家借钱给百姓们让他们可以先得到种子、水牛等物待到收成之后加利还清不耽搁生产这种想法便是极大进步可惜最终却失败了。

    王贤心中一笑这些人根本不理解经济手段又如何能使国富起来?不过还有一条特别的渠道可以使国富起来王贤沉思了一下便提笔而书。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