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知非省见录 > 《知非省见录》正文 家史朦胧11今古文人
    今古文人

    人杰地灵,还是地灵人杰,类似蛋和鸡的问题,不便说,也不好说。

    我的外公,和我是校友,我们一家三代,都在这个中学读书。

    我读书的人生目标,父母早就定了,说“你要是像外公一样,去拔山中学就好了……”。于是,这一个阶段的目标就这样定下了。

    当然,这样的意识,在家族成员之间是具有传染性的。我的侄儿,他的目标,我姐姐也很早就给他定下了,说“你要是像你外公和舅舅一样,去拔山中学就好了……”

    一家三代,一个学校,亲情之外,还是校友,特别是合影在一家五世同堂的照片里,还是不多见的。

    外公那个时候,书法好,方块字,周吴郑王,像油印的,要是龙飞凤舞,写字就像画画了。小时候,他还说几句英语,在我说英语之前,他的英语,就和我所有听不懂的话一样,划归一样的类别:听不懂。当然,现在好多了,胎教也英语了,一相比较,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外公的英语,还是民国期间在拔山中学学的,一个偏远山区,距离最近的交通要道长江还有一百多里地的山旮旮,能听到学到并开口说英语,而且还是那个时代,想来真不容易。

    耳濡目染,外公就树立了一个读书好、好读书的高大威猛形象。对于书的渴求,是传承的。当然,这样的情况,好像是纵向的,横向的龚家院子地主家,以及懒板凳镇上的其他人家,情况就不一样,地主家的傻儿子生的儿子也不见得聪明得多,他在我们心目中,就是吃了就睡、睡了就长,如同心宽体胖的猪一样。

    小时候,上学前,是基本没书的,就算上学了两年,也算是学校课本,根本没有接触过课外书。课外书,究竟和课本书有什么两样,那如同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样神奇。那个时候,嬉戏游玩累了,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趴在外公的腿上,看他满脸皱纹的脸部嬉笑苦闷,胡子八叉的嘴巴一开一合,讲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小学二年级那年,情况有了改变,外公的故事也有了竞争的对象“小人书”。一天,老爸不知从哪里搞回了一本课外书,而且是彩色的,比刚开始出现的同学们拿来炫耀的小人书高级洋盘多了。课外书,比小人书大,比课本书短,不规则趣味形状,让我感受到了书,原来居然可以如此另类,它的特别之处,也让我充满了骄傲,自豪。那几天,走路都是轻快的,嘴巴不自主合不拢的,比小伙伴们的优越感,是至今都忘却不了的。

    这本课外书,名字叫“孟二先生”,是“孟二先生”还是“梦二先生”,记不清了。

    但故事梗概,还依稀记得:村里人,打粮晒谷,都在一块地坝。那个时候,没有天气预报,算命先生也不能算计老天的阴晴圆缺、喜怒哀乐、天晴落雨,于是只有靠天吃饭、看天晒粮。一天,这个孟二(或梦二)买回一张挂历,历书上一朵大白菜,大白菜上一根大蚜虫……他买回家挂在墙上。后来,一天他发现那根明明在上面的大蚜虫,怎么躲到了大白菜的下面,而且这天午后狂风暴雨,地坝的粮食,来不及收拾,全被打湿了。接连几天,他发现了规律,要是晴天,大蚜虫一早就趴在大白菜上面,要是雨天,他就早早地躲到下面去了。于是,大蚜虫躲到下面了,他就会提醒同在一块地坝晒粮的乡亲,乡亲笑他“这么好的天气,怎么会下雨,你是瞌睡没睡醒,打胡乱说吧”;要是一早大蚜虫晒到了大白菜上面,即便天气阴暗,他还是坚持摊开晒粮食,乡亲们还是笑他“脑壳是昏的,胡乱说,没正形,不靠谱”……接下来,好几天,乡亲觉得他说得对,慢慢就信了,他这幅画就成了村里的“天气预报”,再也不看天晒粮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地主家傻儿子的孩子,我们同学,他那个时候,钱多书多,喊我去参观他家,结果一大木箱子的小人书,说“你想看哪本取哪本!”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的耿直,也正说明了他需求的急切:“不过,有个条件,把你那个彩色的‘白菜蚜虫’,借给我看看”。

    后来,看的小人书多了,也就慢慢地降低了兴奋程度。直到到了五年级,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女的,姓李,又大大地刺激了对书籍的兴趣。

    李老师,长头发,在背后一扎,不梳辫子,也不披发,但非常好看。对于语文的喜欢,也有对语文老师的喜欢,这或许就是最早的爱屋及乌,最纯粹的好感喜欢。

    他对语文课的授课,从来不带书,上课也不允许同学们开书,她要求大家全心全意地听她讲故事,后来差不多结束了,他才翻开书本,说点生字、分个段落、总结个中心思想。他的这种上课方法,地主家的孙子,一直以为是听天书,他说,老师的思绪满天飞,但他的思绪飞着飞着,就飞出了老师的手板心,飞远了……

    她赐给同学们语文的巨大兴趣。同学们之前觉得最为困难的作文,在他的教授之下,也变得轻松和容易起来。之前,《一件好人好事》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的帮老奶奶挑水,现在变成了挑水、推车、搬米、看门、晒谷、割麦,丰富多彩了,她教会的不只是作文,而是让同学们明白了什么叫“好人好事”;考试了,同学们莫名其妙地紧张,她来后,他不批改考试卷子了,总是让同学们互换,原来在笑话别人错误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

    李老师,她还常常和我们探讨家乡的热爱,她说,家乡出了两个文人,一个马识途,石宝镇的;一个罗广斌,官坝镇的。她说:“作为家乡人,我是看他们的书成长的,看着他们行云流水的文字,有种昂扬向上的文学力量。这就是一个好的文章,应有的力度……”

    地主家的后代,一天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李老师,真不应该留这里教书”。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是民国一个大名鼎鼎先生独特教学方法。如果李老师,不在山旮旮的地方,或许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站得高,才看得远。后来明白“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也为地主家后代那句“真不应该留在这里”由衷地佩服,明白的时候,我也知道,地主家傻儿子,不傻。

    对于家乡出的两位作家,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特别的关注,也有特别的亲切。当可以有机会去阅读他们的文字的时候,也真为他们的文字折服。

    杜甫在这里留下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诗句,白居易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白居易在忠州勤政爱民,宽刑减税,与州民在“东坡”这个地方开荒种田,栽花植树,留下了《东坡种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诗句,还有《步东坡》“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的诗句,以及《别东坡花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新种成。”的诗句……以至于很多年后,一个叫苏东坡的人,读到这些诗句,产生了缘分感,1059年已双双考中进士的苏轼、苏辙,随父亲苏洵,取道长江赴京都汴京,船过忠州时,一家人决定下船到忠州一游,并在忠州写下了数首诗章,如《望夫台》:“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空伶俜。”很多年后,苏东坡仍对忠州恋恋不忘,写下了“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的名句。

    今天的文人,古代的文人,今天的忠县,那时的忠州,一片土地,隔空对话。以滔滔长江为证,以巍峨雄山为证,都是刻骨而长留心底的。

    龙是我们的图腾,当然有的图腾是狼、熊、狮、鹫。于是,有人说,在有些人眼中,龙是凶狠的动物,为避免误读,我们应该换个图腾。拿着别人的眼光,说自己不是,难道祖祖辈辈都活错了。

    我们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我们太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而且形成了一种价值判断标准,美其名曰“名”。名,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的名,我们的利,没我们的生命价值,我们活着的意义,好像都与这个名有关。我们却很少为自己考虑,为自己内心考虑,我们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怎样才不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我们为别人太多、为自己太少,龚家院子地主的后人,能够说出“真不应该留在这里”的话语,说明他是不一样的境界的。他的话,让我想去更多地了解地主家的“传承”,他们一代传一代,为什么就有着和我们家千方百计去一个学校读书不一样的传承呢?

    同样的案例,就是工作。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到更多的钱。难道地主家就不一样?即便祖祖辈辈几代人被认为是傻儿?

    朱元璋,灭元建明。当上洪武皇帝后,御林大军,明目繁多,如孝陵卫、锦衣卫……锦衣卫,直面皇帝,佩绣春刀,特务政治,后因悖法,专横跋扈,废除此制,永不再用。但其后世,重启此制,且为更盛,谁又知道,此点原由,助推灭亡。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其对应的,莫非是“优等生死于优秀”?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