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知非省见录 > 《知非省见录》正文 家史朦胧9历史页岩
    历史页岩

    历史,就是一本书,一页一页,一本一本,记录下动人瞬间。

    读书睿智,读史明鉴,阅读历史典籍,就好像跨步,从一个油盐柴米的当下世界,进入到霓裳飘逸的古人世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风情万种,如有兴趣,还可以肆意选择,去叫醒一位故人古人,让他的思想跳动,活灵活现地给你讲述他的故事。

    历史这本书,是纸做的,也历来也不仅仅是纸做的。百年以前,我们在中药铺发现了甲骨文,记录它的就是动物的甲骨,后来也有铭刻文字的金鼎,现在,电子书、语音书,品种门类,极大丰富。书上,有字,有图,还有留白的想象,表现形式,千奇百怪,武瞾皇帝的无字石碑、仙剑武侠的神奇天书……在龚家院子地主所在故乡、长江边上这个小城,还有一处珍藏千年历史洋洋洒洒的“大地天书”。这本”大地天书“,用黄沙瓦砾和无尽岁月写成。

    龚家院子的这个地主,在民国期间发财,是与“大地天书”有关。他能够有一个小作坊小地主,视野从小山坳走到大江大河大城市,发展成为修碉楼建宅院组织私人武装,是拜“大地天书”所赐,是重要时间重要地点的重要转折。

    一方一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龚家院子地主所在的地方,已走出了四川盆地的中心,早已没有了川西坝子的肥沃,耸立的高山和深陷的江河,都显示着这里已经是盘地的盆沿。

    一个地方也有特殊的地方方言,在龚家院子这一带,土话的标准说法叫“言子”。男女老少,口头挂的,自然说的,一口一个言子,这一切都耳濡目染,不需要培训。譬如说,手杆长白毛——说你硬是个老手哦、坐了十年的高烟囱——说你屁股儿硬是黑瞪了……

    龚家院子地主,很早就开始做生意,祖上留下的几亩水田,他守财是守住了地,而且还开了个油坊,专门给乡里乡亲榨油,他自己也赚上几个铜板。后来,他当起了行商,上门收油菜籽,回来榨油,然后请背二,送出去卖了,做起了生意,土老财地主当起了行商生意人。他算是个精明的家伙,而且能在土匪、棒老二、军阀间穿梭,手杆不长白毛,不是老手那是走不远的。当然,时间干久了,在高烟囱上烤屁股的时间长了,他也就屁股儿黑瞪了,吃得开,抹得转,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儿啦。

    龚家院子,在长江以北,懒板凳镇旁边还相去里,算是穷乡僻壤之地。从交通道路来讲,在公路不发达的那个时候,水路的长江,那就是最好的出行方式。不靠天不靠地就靠中间有空气,龚家舍得一身刮,流汗下功夫,走出去,找门道,在两百多里地以外的甘井镇找到了发财的道道儿。

    据他后人说,地主的这个消息,也是听棒老二说的。一次外出,在剁鸡石垭口,棒老二坐垭口收水财,凡是过路的,都务必留下买路钱,然后才通过。地主隔得远远地,偷看棒老二正在搜身一个八角皱帽子土老肥的财,棒老二搜了一阵,没有太大收获,把收到手里的几个铜板颠一颠地,怒目呵斥,“你龟儿子地,操得撇,身上钱都莫得几个……戴个八角皱,就当有钱人。你这个样子,还不如去当背二,人家背盐的背二都要比你有钱!”

    ……

    背二都要比你这个地主富?

    地主,靠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土地,租给佃户种,自己收租子,几辈人都是这么干的,所有地主都是这么干的,你棒老二居然说,还有比这个地主更有搞头的营生,背盐还能挣快钱?

    背二,是背个背篼,下些苦力,使些莽劲,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辛酸钱。怎么可能背二包包头揣的钱比地主还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刺激了听众的神经。龚家院子的地主,叫随行的跟班,去假装没听懂,打听一下,”怎么可能哦,什么苦力,比地主斗还洋盘?”

    棒棒老二:“甘井镇中坝盐厂背盐,吃票子得很,挣钱得很……”

    “我老大,不放人,要不然,我早就去了!”另一个棒老二,以为不相信,狠狠地补充了一句。

    对于地主来说,关键信息听到了,就够了:甘井镇、中坝、背盐、当背二……

    背兜,是装运东西的主要工具,背在背上,走路累了,借助打杵,撑在背兜底下,平路都可以休息。背篼,就是川东人的土话,类似的土话还很多,如吵架、闹架叫拌筋、扯筋,打架还叫打锤、角孽,遇事不硬朗叫拉稀,黄昏叫擦黑,正餐前吃点小餐叫打尖,午饭前吃点小餐叫过午儿,半夜深更吃点小餐叫宵夜、腰台,做事眉飞色舞过分自吹叫腰不到台……所以,给背背兜下苦力赚钱的人叫背二,专门抬石头维系生活的叫抬二。

    龚家院子,是远近闻名,算得上号的地主,那也不差钱,把常年在家干活儿的长工,喊去当背二,就当忙闲结合,换个工种;或者把那些在家来临时赚钱打短工的临工,叫上,给一样临工的工钱,给自己当背二,还是可行的;实在不行了,打个招聘,三条腿的鸟不好找,两只脚的人到处都是……地主哪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呢?!

    地主回到家里,说干就干,组织了二十多人青壮劳力,带上了干粮,请了一根滑杆自己坐,就浩浩荡荡出发去甘井镇的中坝背盐了。

    两百华里路,而且山路,蜿蜒曲折,地主哪出过这么远的门,还是一边走一边问,差不多十来天后,终于走到了甘井镇的中坝。

    这里是个盐厂。

    见有人来当背二,把煮出来的盐,从熬盐的锅里背到存储的库房,终于有人来干活儿,盐厂的管家高兴,在兵荒马乱的时间,找人都很难,哪还有壮劳力来当背二。管家就给地主吹牛吹上了,他说,我们古蜀国,很早就产盐,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在蜀国来治水,无意中发现了地底下还有盐卤水,于是就打出了蜀中的第一口井“广都盐井”。巴蜀,是个盆地,就像盆盆儿装水,水总是有限的,巴蜀地区的盐卤水开采到处开花,晓得的地方就有自贡的自流井、遂宁的卓筒井,以及我们这个中坝盐井……

    这个背兜背盐的地方,叫甘井镇,一条河流叫甘井河,河流流过,取盐卤水的盐厂就在河边。青山绿水间,一大口盐井井架矗立,拔地而起,甚是挺拔。河流的水声,和盐厂的号子声,和着拍,对着韵,很容易让地主忘却了一路走来的艰辛,他也忘记了兵荒马乱的岁月,毕竟在此,自己顶多算二十来个背二的“小头目”,所以连杀人越货坐垭口的棒老二也不怕。地主感觉到了从所未有的轻松与自在。

    背二们背盐,地主聊天喝茶,和盐厂管家有说不完的咸菜萝卜故事。转眼一个冬就过去,他一结账,空闹闹的口袋装得满满的银元。收获确实多,地主想“感谢棒老二,感谢那个提供发财信息的棒老二”。

    地主带人回到龚家院子,把钱存进秘密的地方,他还“论功行赏”,给了一起出去的背二们发了过年钱。这一年春节,地主家锅里的油珠珠满锅转,连一起去背盐的背二里,也有几家品上了梦寐以求的油珠珠。这一点,是给龚家院子当长工的后代告诉我的。

    龚地主说过,在四川,要背盐,要么走甘井,要么走燊海井。甘井在忠县,燊海井最安逸,因为卤水多,自己流,像大地乳牛的奶水,源源不断,千年不绝。

    忠县的甘井,作为老产盐的地方,历史也是非常也悠久的。1950年代开始考古的甘井中坝遗址。说中坝,就是在甘井两岸台地,河水冲刷数千年,历史沉淀堆积,形成了一座面积超过七千平方米的孤岛,当地人称他是河中间的“中坝”。就在这个“中坝”上,装载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一层一层,一页一页,这本东西最长350米、南北最宽约140米、总面积五万平方米、厚度达125米的巨大“天书”上,留下了20万件文物,翻开书页上面的“尘土”,依次是清、明、宋、唐、南朝、汉、秦、战国、春秋、西周、商、夏、新时期时代的“历史篇章”,这部历史沉淀下的“大地天书”,就像是《二十四史》一样的“通史”,专家说“国内绝无仅有,世界极其罕见”。这部“大地天书”,何人所写?何人在读?专家说,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盐业生产类遗址,填补了我国考古发掘遗址类的空白。也就是说,这个“中坝”,可能是最早的古代研读,是早期盐业生产的基地。

    当然,后面作为遗址进行发掘和开发的中坝盐厂,龚家院子的地主就不清楚了。他的后人,如果能记住先人们创业有段和中坝盐厂分不开,那过年过节烧纸鸣炮的时候,应该轻言细语说一声。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