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明天子录 > 正文 第169章 漕运
    雪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很快,所有屋檐上,树木上,触目所及之地都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

    天气也是愈的冷冽起来,越往北方越是寒冷。这两日,北方已经传来的因为降雪量过大从而导致的雪灾出现了。

    政事堂等一干重臣这个时候也都没有人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全部坐镇政事堂指挥。

    好在政事堂早有预案,目前雪灾造成的灾害还不是特别的严重,应对起来倒也轻松。

    和政事堂等朝廷重臣们比起来,普通百姓虽然也因为大雪的原因而有各种不便,但是除旧迎新的喜悦的气氛丝毫不受影响。

    在冰寒的侵袭下,新年除夕总算是到了。

    大明京师虽然冰天雪地,大雪依旧不止,气候冰冷刺骨,依旧难挡年味,火热朝天欢乐气氛。

    朝中文武虽然因为京师以北等地遭受暴雪侵袭产生了一些灾难,面对新年也是难得的露出了笑容。

    这一天,所有人都很忙。

    玲珑身为大明皇后,且这是她自被封为皇后后的第一个新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也是非常忙碌的。

    皇室宗亲,皇亲国戚,勋贵世家,文武大臣们的家眷,诰命夫人等都需要她宴请接待。虽说宴请事宜不想要她面面俱到,但是面对那么多的贵妇人们,一整天都没有空闲的时候。

    再加上今年大批的宗室亲王,郡王移居京师,光是他们的家眷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便是有沉鱼她们帮衬着,这一天下来,脸也早已笑得僵硬了起来。

    后宫忙碌,身为大明皇帝的朱祁钰则更加忙碌。他一边也时时注意着北边的灾情情况,还要还要祭祀祖宗,又要大宴群臣。这其中,皇室宗亲,皇亲国戚,功勋世家,文臣武将等等,那也是要人命的工作。一天下来,丝毫不比寻常批改奏折处理国事轻松多少。

    这一天,举国同庆。

    、、、、、、

    欢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的,转眼间,便是到了大年初一。

    这一天,是朱祁钰登基的第二年的第一天,纪年为大明建新二年,黄帝历4149年,公元1451年。

    新的纪元新的开始。

    历史上漕运总督就始设于1451年景泰二年,驻节于南直隶淮安府城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不仅管理跨数高官达3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并且还地方行政事务。

    在明代和清初16491659兼庐凤巡抚,管理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3州自清末的186年咸丰十年起节制江苏长江以北诸镇、诸道。而各省的督粮道,都隶属于漕运总督。

    隋唐以后历代朝廷都十分重视运河漕运,以其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自隋代开凿大运河,朝廷就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

    明朝在设立漕运总督之前,144年,永乐皇帝设武职漕运总兵,为正二品衔,率12万军队,专门负责漕运。1451年,设立文职的漕运总督,与总兵同理漕务,称为文、武二院,二者享有同等的权力。

    每年年初,总漕巡视扬州,经理瓜洲和淮安的漕船过闸事宜,总兵到徐州督管漕船过百步洪、徐州洪等,同理漕参政管押赴京。

    1621年,才裁撤漕运总兵,而专任文职。

    每年漕船到达这里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上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在此盘桓,更加之在这里设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

    因此促成淮安城市的繁荣“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漕运总督的属下有理漕参政、巡漕御史、郎中、监兑、理刑、主事等级别和职掌各不相同的属官。督催有御史、郎中,押运有参政,监兑、理刑管洪、管厂造船厂,管闸有主事。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员达27多人还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2万余人。

    眼下,因为在贵州等四地已经开始实施了一省总督制,朱祁钰自然不会再如同原本的历史上那般设置漕运总督了。

    本来,漕运的事情朱祁钰也没有上心思管辖的意思,毕竟这是政事堂该管的事情。可是,漕运断粮自年前到年后如今已经快一个月了,虽说因为天气情况,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断粮和漕运没有多大关系,可是漕运的反应以及以及应变能力实在是让人担忧。

    对于这种做事不思变通,死板腐朽的衙门机构,朱祁钰一贯的主张就是现一个处理一个。

    所以,在刚过了年,朝廷还没有恢复工作的时候朱祁钰就有意裁撤漕运衙门或者说是改制漕运衙门的念头了。

    为什么会有漕运衙门这个机构,是因为大明自永乐朝迁都北京后,京师以及以北的粮食等物资的供应都需要依靠运河转运,比6路快,消耗少。

    依靠运河运输才能够稳定满足朝廷正常的行政开支和皇室消费,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漕运。因此,大运河在古代又被称为漕河。

    明朝政府将元代改造取直后的京杭大运河进一步疏通,通过构筑山东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分水工程,使京杭运河具有了真正意义上贯通南北的航运价值。

    此后,京杭大运河就成为大明经济流通和政治统治赖以维系的交通生命线。为了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无阻,不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几乎是不计成本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以保障。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对运河事务管理的渐趋规范和加强。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运河航道治理维护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漕运本身更显重要且更加棘手。因此,明朝时改变了以前由水政部门管理或由漕运官员兼理河务的现状,专门设置了直属中央的京杭大运河地方管理机构漕运总督漕运衙门,漕运总督是在景泰二年设立的。

    漕运衙门的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其主要职能除督促涉漕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外,还有巡抚地方并兼管河道维护治理职能。

    在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鉴于河道淤塞,漕运时有受阻,需有专员统筹河务,朝廷便命刑部左侍郎王恕总理河道,驻扎山东济宁,专门主持运河与黄河的治理维护,这是明代中央设置治河专官的开始,也是京杭运河事务管理中漕运、河道分开署理的标志。

    不过,有明一代大部分时间里,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只是作为皇帝的代表外出督漕或治河,属临时差遣性质,并非固定官职。

    清代对运河的管理进一步加强,漕运管理系统和河道治理系统职责上更加分明,制度上更加规范。顺治初年,清廷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各一名,作为负责漕粮运输和河道治理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将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纳入官制,二者官秩均为正二品,兼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与其他八大地方总督地位平等。

    漕运总督以下之设官有巡漕御使、督粮道、管粮同知等,所辖军队称“漕标”。河道总督所属机构,乾隆以后定为道、厅、汛三级,分段管理。属官有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等,所辖军队称为“河标”。但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衙门内均不设属官,只设书吏二十人,办理衙门内一应文牍事宜。

    清代漕运总督衙门仍驻淮安,管辖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八省漕政,具体负责漕运、检选运弁、漕船修造、查验回空、督催漕欠等事务。从漕粮收缴、起运,到漕船北上过淮、抵达通州,漕督都要亲自稽核督查,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情况均需随时向皇帝报告。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规定,粮船过淮后,总漕应随船北上,率所属员弁视察运道情况,调度全漕。粮船过津后,总漕即入京觐见述职,而后回淮办理下年之征收起运诸事。

    漕运关系着大明京师以及京师以北数百万人的生活生产,可以说是影响整个大明的生命大动脉,一旦运河出了什么意外,影响深远。

    朱祁钰自然不想看到这种局面,一条河,就能够左右大明,这样太小看大明了,但是这却是事实。所以,他要改变这种局面,趁着这次机会。

    如今,京师包括大明各地水泥官道已经修建了不少,沿途的驿站也都全部建造完成。在驿站建造之初,朱祁钰就让兵部仿造后世的高公路休息区的模式建造,就是为了方便沿途行进的百姓以及商旅等。

    虽说如今6路运输依旧不及漕运方便快捷,但是在漕运繁忙的情况下,在6路运输度和安全状况提升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条折中之法。

    再加上没有火车头的火车也在研制中,相信要不了多久,路上运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漕运不再是最紧蹙的运输方式了。

    当然,这些暂时都还不足以影响到漕运的地位。而朱祁钰的想法则是,罢黜漕运衙门,将漕运衙门负责的事情分摊出去交给专业的衙门去负责。

    比如漕运粮草等,这都是官营,是漕运衙门每年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可以组建专门的运输商会去做,比如龙腾商会下属的运输集团,或是直接从大的粮商手里买粮,让其运送到京师。再不然,就让原镇守军改名后变成了城卫军的城卫军水师负责押运粮草走水运,同时,多管齐下,水路并进。

    至于河道的治理,这个自然是由工部和沿途的地方衙门负责了。打击水患,保证水运安全则是由城卫军水师舰队负责。

    如此一来,漕运衙门有没有都没有多大关系了。

    于谦在听了朱祁钰的想法之后,没有反对,反而是陷入了沉思。这一次连续的大雪,持续长久的降温,的确暴力了漕运的诸多弊端,加之之前漕运沿途的水患不绝,也是让于谦不得不认真思索朱祁钰的提议。

    换做以前,罢黜漕运衙门等同自断后路,于谦自然是第一时间就会坚决反对的。可是如今,漕运衙门行事古板僵化不懂变通,尸位素餐,并没有起到其该有的职能表现。

    6路运输得到改善也让漕运不再成为了必须依靠的运输命脉了。

    加之城卫军水师的组建,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各个大型商会的出现,而这个时候漕运的短板又冒了出来,都让于谦不得不重视起来。

    思虑再三,于谦点头道”自成祖时迁都北京,朝廷就太过于依赖漕运了,这样极为不好,除了乱子影响极大,是以才会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管辖漕运,督运粮道。如今虽说情况有所好转,漕运弊端颇多。”

    “然,目前来看,漕运的确是该改制,臣并不反对,但是有一条,6路运送虽然因为水泥官道的出现以及去年大修多建的驿站得到极大的改善缓解,运送路途上的消耗还是比漕运要多不少。”

    “臣的意思,是否要在官道沿途选择一些地方再多修建一些大型储备库,寻常时节储存粮草,关键时刻也不至于为此手足无措。”

    修建储备仓库朱祁钰自然是支持的,朝廷在全国各地本就有大中型粮仓数十座。

    去年一年在朱祁钰的要求下又建了十个大型的军用物资储备仓库,如今为了缓解漕运压力再建一些大型储备仓库倒也不可。

    或许都不需要再建,而是将一些原本就有的中小型粮仓改造升级一下,就成了大仓了。

    于谦接受了朱祁钰的意见,决心解决漕运问题,不过这件事情事关大明京师命脉,影响极大,他还需要和政事堂其他六位大臣以及工部,户部等一些关联衙门商讨一番才能最终决定对漕运衙门的去留做出决定。

    政事堂如今的办事效率还是不错的,也不似以前那般古板了,如今一些问题朱祁钰只负责现并提出整改,具体的情况还是政事堂自己拿主意,最后朱祁钰在审核确定就好。

    总的来说,这个年过得还是不错的,老天虽然在大年的时候大雪不止,却并没有太过苛责那些勤劳辛勤的百姓。雪灾出现了,却并没有太大的伤亡,加上朝廷应对得力,也算是安稳的过了个新年了。

    京师虽然很长时间没有漕运的船只进京了,好在这里毕竟是大明的都,储存的各种民生产品本就不少,即便是运送到了北边一些,依旧还很充裕。加上京师大的粮商一个各种和民生有关的商贾也多,过年又是一个赚钱的黄金时期,提前储存的货物本就不少。在朝廷出面管控之下,京师依旧物资充沛,各类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各类物资都供应不绝,没有出现短缺的现象。

    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建新二年的新年逐渐远去。

    无论是现在还是古时候,过年都是极为重要的大事。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据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

    大明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

    原本明朝的春节和怂朝和元朝一样都是三天,但是由于朝廷消减一年中的旬休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于是有了后来的大半个月的春节假。

    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大明的春节则是参照前朝,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永乐后定为十八天,一年的全部节假日约为五十余天。这是惯例,但是却不包括所有人,例如,过年放假,还会有人执勤,出了大事一些大臣们还是要上职的。

    新年刚过,喜庆的气氛还没走远,朝廷就迎来了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军委会副统帅上将军朱谦病重,于建新二年二月十六日因为病情加重突然辞世。

    消息是半夜时分传入皇宫的。

    朱祁钰听闻后就就不语,事情太过突然,朱谦在年前就因为身体不适曾递交辞呈,想要辞职回家专心养病。但是那是朝廷问题颇多,朱祁钰没有同意,后来他便忘了,而朱谦也因为繁重的军务没有再提辞职的事情,拖着病体继续工作。

    加上今年天气比往年还要冰冷,病情有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才会迅恶化,以至于药石无灵,突然辞世。

    、、、、、、

    端坐许久,朱祁钰除了一声叹息,又能有什么办法,逝者已矣。

    第二日,朝廷举哀,经众人商讨后,朱祁钰追封朱谦为大将军,谥武襄,其嫡子恩荫官职进一级。

    历史上,朱谦于景泰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卒,死于宣府,追赠抚宁候,子朱永袭,世袭罔替。

    如今,经过军改,皇室宗亲爵位改制后,对于因功封爵赐爵管理的极为严格,轻易不得赐爵。

    大明如今勋贵世家依旧世袭罔替,只要不出现绝嗣的情况就不会断了传承,这才是朱祁钰严格把控非皇室宗亲的爵位赏赐的原因。

    日后,爵位封赏难度加大,对那些本就存在的勋贵世家也会套上枷锁,如皇室宗亲般给予时间限制,只是如今还不是改动的最佳时机。

    朱谦病逝,追封也算是极为厚重,大将军衔是从一品,等同一品,算是厚赐了。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