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明天子录 > 正文 第148章 弊端
    进入十月份,北方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了。再往北,东北现在甚至有些地方都已经飘起了雪花。

    南北大营自进入十月份开始,移镇驻守地方已经开始了,镇国军,镇守军,警察部队,分批次的出营移镇。东北这个时候还保持着老样子,乱,骚乱不断,各族为了争夺权力地位和地盘,火拼的厉害,即便是朝廷明面上在压制,他们不敢大规模的交战,但是小规模的袭扰,侵略依旧每天都在东北上演。

    这自然是朝廷乐意看到的,自然也不会去制止。只要不出先大规模的械斗,侵略,朝廷不会插手。

    所以,现阶段东北地区依旧保持原样,镇国军等移镇的军队也没有开赴东北,而是以西北西番为主,进而将边关九镇,大明内陆所有卫所全部撤换。

    随着数十万大军的移镇,卫所改制,军户改制,土地改制等等一系列和关卫所有关联的问题也都跟着一并解决。

    随着全国卫所改制以及皇室宗亲的改制,一些新的问题也迎面而来。

    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也要跟着变动,不然之前的一切改动都将只是治标不治本。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把土地管理和基层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推行了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

    赋役黄册就是所谓的户口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朝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户籍户口。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c姓名c年龄c丁口c田宅c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c军c匠三大类。

    民籍除一般应役的民户外,还有儒c医c阴阳等户。军籍除一般供应军役的军户以外,还有校尉c力士c弓c铺兵等。匠籍,登记手工业户,向政府承应工匠差役以及厨役c裁缝c马c船等。

    另有灶籍,登记制盐户。

    黄册的编造程序是,由政府仍把户帖发给各户,每年填报,由地方官核实其丁口,田宅及资产等的变动情况,逐年累计的材料作为10年大造黄册的依据。

    黄册的发明奖大明民,军,匠定死了,看似方便,实则却是弊端颇多。

    鱼鳞册,即土地册。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c土地拥有者的姓名c土地亩数c四至c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

    最早出现在宋朝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两浙c福建等地。元末朱元璋初入徽境,采纳休宁儒生朱升“高筑墙c广积粮c缓称王”的进谏,为鱼鳞图册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c详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权c清理了隐匿。这是地政管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

    关于里甲制的编制,众多的学者普遍认为一百十户为一里是定制,且它一直保留至里甲制的瓦解。

    明初,明太祖制定一百十户为一里的规定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等原因,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的编制有其特定的作用。

    这三大制度相互配合c相辅相成,构成户籍制度c土地制度c赋役制度,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高度结合的有效机制,能够实现多重目标。

    不过,这些制度的有效运行是以静态且相对封闭的基层社会为前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c人口流动和土地交易频繁,僵硬的管理制度显得越来越脱节。

    特别是定死的户籍制度,因为卫所制度的衰败腐烂,以里甲制度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积重难返,百姓和继承军户承受的各种徭役杂派愈益繁重,而国家财政汲取能力不断降低,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

    之前,军户和匠户已经全部革除,国家不再以定制规定民,军,匠的户籍,而是统一以民籍定。

    现在要改变的是脱节和落后的管理制度。

    军队移镇以及卫所的废除改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不需要朱祁钰过多的操心了,军委会已经能够胜任现在的所有安排。

    腾出手来的朱祁钰开始将目光转向政事堂。

    从年初开始,对于政事堂施政布政他就很少插手,但是政事堂的办事效率让他极为不满。

    不是政事堂做事不尽心尽力,但是以朱祁钰两世为人的眼光,自然对现如今政事堂的办事效率深感不满。

    如今国内军事已经接近尾声,冬日来临,也是时候对之前的定下的一些需要改革或是替换的一些过时的政策定下调子了。

    经过和政事堂七位大臣商议之后,最终决定,朝廷接着此次改制卫所和皇室宗亲的机会,彻底废除以往各地故步自封的局面。

    政事堂办公处,朱祁钰端坐首位,于谦等一干政事堂大臣分列两旁。

    当说到今年刚刚收上来的赋税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极为不满的。今年朝廷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天灾人祸,也没有去年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京师保卫战,但是收上来的赋税却和去年持平。

    这个结果,让人诧异的同时也是深深地不明所以。按理说今年最起码也应该比去年征收的赋税要多,即便是全国免了大部分的赋税,但是各种赋税加在一起也要比去年多才是。可是结果却让人极为意外。

    政事堂众位大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或者,他们知道原因不敢说或是不愿说出来。

    当谈及此次征收赋税时,杨善则是满肚子的牢骚,大倒苦水。

    就国家一年一度的收取赋税这件事上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大胆的提议:“国家赋税方面,百姓各类税赋繁杂,数目繁多,收取不便不说,还容易给地方衙门钻空子,趁机谋其私利。臣的意思是,不如把各州县的田赋c徭役以及其他杂征综合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亩和人口折算缴纳。这样一来不但大大的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无法再税收上上下其手。避免了百姓多缴税,地方官员多征税,中饱私囊的问题。”

    “统一收取综合税,其主要目的有三:一简化税制,二增加收入,三方便征收税款。”杨善说完,希冀的看着朱祁钰。

    杨善的统一税赋让在场的重臣惊骇不已。

    朱祁钰同样震惊万分。

    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不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吗?是万历朝时,宰相张居正提出来的。

    可是此时竟然提前出现了数十年。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变法后,赋役征集不再需要里甲制度,“画地为牢”社会秩序日益式微,农民拥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和职业选择,促进了工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户丁税向地亩税的过渡,以及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这也是大明中兴的一个标志。如果大明能够以此为定制实行下去的话,大明的覆灭也许不会发生。可惜,在张居正死后,以顽固派,反对派为主的满朝大臣趁机废除了一条鞭法,大明中兴无望,最终落得个灭国的下场。

    震惊过后,朱祁钰盯着杨善看了又看,如果不是他早就对其知之甚祥,他都有些怀疑对方也是带着两世记忆的人。

    杨善被朱祁钰看的有些发蒙,心中则是微微一突,难道自己的提议让皇上不满意?

    其他大臣这个时候也没有人敢出声反对,这的确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一旦实施,其他的不说,朝廷的财政赋税的收取将会大大的方面和提高。

    但是,这样一改,则是动了许多人的利益。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

    而且,之前提到的商税改革还在酝酿之中,如果再加上这道百姓税改,恐怕大明天下反对声更大。

    不过,如果反对,如此利国利民的举措身为朝廷重臣,政事堂辅政,竟然对此视而不见,反而不假思索的反对,那么官也就当到头了。甚至,还要到廉政院和审察院走一遭。

    最起码,一个尸位素餐的罪名是跑不了的。

    所以,即便是众人心中想法颇多,这个时候皇上不开口,他们也没有人第一个开口反对或是赞成。

    震惊过后,朱祁钰心里则是极为高兴的,他倒是险些忘了这个一条鞭法,此时由杨善提出来,比他自己提出更合适。

    “众卿对此有何看法?”朱祁钰深邃的眸子看向堂下众人。

    众人相视一眼,没有人回答,都将目光对准了于谦。

    朱祁钰也将目光所定在于谦身上。

    于谦无奈,这个税收提议自然是极好的,利国利民,对朝廷和百姓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一旦实施,可以想象朝廷和百姓将会获利良多。

    可是,有人获利自然就会有人因此失利,而且失去的还不是小利,这样一来,反对这项举措的人就会不在少数,而且也都是地方上有权有势的,朝廷想要顺利的推广实施起来定然困难重重。

    可以想象得到,到时候定然又会是对声如潮。地方上定然会也会因此爆发大规模的骚乱和抵制。

    他正式因为可以想象得到这种局面,才没有急着开口赞同。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朝廷最近一年多来各种改制,剔除弊端的政令已经颁布实施了太多了。现在需要的是沉淀和过度,稳固成果,而不是继续推陈出新,乱上加乱。

    面对朱祁钰的询问,于谦只能回答道:“综合税赋于一,这自然是极好的。一旦推广开来无论是对朝廷的赋税收取还是对百姓们而言都是极为便捷的。利国利民,于朝廷和百姓有利无害。”

    说到这,他话锋一转,道:“可是,如今朝廷各种政令层出不穷,无论是地方上还是朝堂上忙碌不堪。臣的意思,这件事情可以缓一缓,待来年或是缓上两年在实施。这样朝廷上下能够将以往实施的改制彻底实施完善,民间百姓们也好有个缓冲的时间,不至于被接连不断的新举措弄得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到时候好事变成坏事,反倒不美。”

    “于大人所言有理,臣也认为百姓赋税改制还是晚一点实施比较妥当。”胡灐急忙道;

    朱祁钰不置可否,他看向其他辅政大臣,问道:“诸位的意思呢?也认为此提议推迟一些时间在公布实施最为妥当吗?”

    “于大人老成谋国,句句肺腑,臣等认同于大人所言。”众人答道;

    朱祁钰没有说话,陷入沉思。他也知道自从他登基一来,各种政令几乎是一个月一道,速度是快了点,但是收效也是喜人的。虽然推广之初有着各种阻碍和难题,只要过了初级阶段,效果显著。不然,大明何以有如今大治之相,欣欣向荣之貌。

    所以,于谦说的问题他也都明白,蛋糕只有那么大那么多,给你多了,别人拿到的就少。所以,动了别人碗里的东西,自然找人记恨。

    可是和全天下的百姓比起来,在朱祁钰的心理显然百姓的分量更重一些。所以,那一小撮霸占了大部分蛋糕的人必须要将手里的蛋糕分出来一些,即便是他们不愿意也不行。

    朱祁钰不说话,几位辅政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沉默不语的朱祁钰,也都没有人在这个时候开口。

    少许后,朱祁钰没有确定是否实施综合统一赋税,而是道:“和太祖成祖时期相比,现如今的朝廷,已经开始出现了财政危机,以如今年收入的赋税远远不够国家一年所要消耗的。其他的我们先不说,我们先来说说朝廷一年中花费的大头。第一,是庞大的军费。以往是因为卫所军屯制度,朝廷养军数百万朝廷花费极少。然而,由于卫所制度已经崩坏,贪墨渎职,战斗力下降,将军户当成私产等极为恶劣的事情频频出现,朕废除了卫所制,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所以,军队如今算是占了朝廷财政的大头。不过,由于军队有自己的兵工厂,还有一些其他产业,从朝廷这里占用的财政数额也并不是很大很多,可以不少,这算是一项。”

    “第二,奢侈的皇室生活,无节度的开支。具体的如五千两白银修一扇窗户那也都是过去了。朕已经给诸位说过,皇室依照商议的结果,固定开支。而且,宫中的各种作坊也都全部取缔,改由工部新成立的皇室特供局负责。太监和宫内也都减量大半,开支也都降了下来。这是其二。”

    “第三,宗亲功勋。”

    朱祁钰脸上露出了微笑:“宗室人口增加的特别快,洪武年间只有几十人,当了正统十四年已经超过了六万人,国家财政不胜重负。但是,经过朕和宗室的协调商议,皇室宗亲的爵位改制已经开始实施。需要朝廷奉养的皇室宗亲如今正在急剧减少,除了亲王郡王外,也就只剩下了一些公主还需要朝廷奉养。和以往相比,这自然又是为朝廷剩下了一大笔开支。当然,这也是一项。”

    “皇上,皇室宗亲的去爵可是都给了十年的俸给的!”萧镃这个时候说道;

    朱祁钰一顿,也没恼火,笑道:“这个朕自然知道,可是诸位不能只看一时,而是应该眼光放的长远来看,皇室宗亲的减少对朝廷来说也是减了负担的,这一点诸位不可否认吧?“

    众人点头,的确,虽然一下子拿出去的钱多了些,但是长远来开,朝廷的确是减负不少,甩掉了一个大包袱。

    对比一下汉朝,宗室功勋经常因为犯法而剥夺侯爵,像刘秀种地,刘备织席贩履这样的一介平民很平常。唐c宋宗亲或者为官,或者为民,不白吃白喝国家的。

    明朝则是分封列爵,不农不仕,吸民膏髓。

    嘉靖时,天下财赋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尤其是山西河南二省,赋税的粮全算上都不够这两省的宗室禄米一半之用。而且这些人连同功勋,坐享优厚的俸禄,疯狂霸占土地,建立庄园,而且经营店铺者极多,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分割国家的部分土地,税权和其他经济利益。经常恃势巧取豪夺,气焰极其嚣张。等到明亡之际,多数藩王又起不上什么作用,很多还吝啬已极,不肯捐产助国。

    但是那都是以前了,经过爵位改制,如今皇室宗亲不但数量上减少一大半,继承的爵位也不是永远的了,而是三代而终,大大的减少了朝廷在这一块的压力。

    朱祁钰继续:”军队,宗亲,皇室和官员的薪俸等都是朝廷财政支出的重点。其中,宗亲和皇室用度已经大为减少,官员的薪俸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因为现如今官员紧缺,官僚体系没有出现冗杂现象。南京陪都也被取消,南京朝廷六部官员也随之解散,也算是减少了官员这一块的支出。”

    “除此之外,还有支出就是一年中的几次大祭,以及修建官道,水利等基建工程,花费比较大。其他的地方用钱的到不多。”

    朱祁钰语气一顿,道“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花钱的大头都已经减少了花费用度,为什么朝廷的财政状况依旧不见好转,而且,今天的税收也才和去年持平,为什么?”

    (本章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