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 第 33 章
    流行,元代盛行,明清沿袭成俗。       指腹婚和童养婚也是很常见的。       指腹婚俗称 “胎婚”,是封建包办婚姻形式。指两家女主人同时怀孕,   指腹相约,若产后一男一女,便结为夫妻。这种婚俗起于六朝,宋代成风,   元代更加盛行。       童养婚是我国封建家长制产生的一种畸形婚姻。是抱养或买进别家yòu nǚ   作养女,适龄期与本家子成婚,养女转为儿媳。另有 “等郎婚”,郎家哲无   子嗣,先抱养或买进养女,待生子再转为子媳。男童女童由双方父母约定待   chéng rén后婚者为 “娃娃亲”。       另外,还有掠夺婚、转婚、换婚、入赘婚、冥婚、赠婚、赐婚等婚姻形   式。总体上,汉族婚姻形式往往是包办婚与买卖婚jiāo织在一起。       二、婚姻的条件或前提                                               ①       古人早就发现,“男女同xìng,其生不蕃”,于是同姓禁止通婚,自西周   到唐明清等朝,都有禁止近亲结婚的明确规定。       婚姻非当事人的意愿,而是听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会典》   卷二十记载:1369年明文规定:“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   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至于婚龄,古今中外均无婚姻最高龄的限制。 《尚书大传》曾规定:    “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增丁税和劳役及弥补   战斗的消耗,常常提倡早婚。另外, 《家语》中说“男子16精通,fù子 14   而化,则可以生民。……男子20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15许嫁,有适   人之道”。说明男30而娶,女20而嫁,不过是标准而已。实际上中国封建   社会法定结婚年龄大都在13至20岁之间,如唐开元令,男 15,女13,听婚   嫁;宋嘉要令,男16,女14,为嫁娶之期;明洪武元年令和清通典均规定,   男 16,女 14,可以嫁娶。由此可见,古时婚龄,男子在 20左右,女子 15   左右。       三、择偶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决定了择偶只能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由父母   进行“门当户对”的选择,并且是政治联姻。统治者借联姻扩大自己的势力,   稳定自己的权力;借联姻在政治遇难时得到庇护。显然,古代联姻注重家族   价值,意在 “和二姓之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并建立姻亲联盟。当事   人的情爱反而成了婚姻的附属物。       择偶还要受社会风俗、lún理道德的影响。 “贞cāo”被认为至关重要,甚   至与fù女的生命等量。       择偶理应由双方当事人自主地选择,但封建社会剥夺了当事人的这种自   主权,当事人与择偶权二者脱节,发生了背反现象,当事人无择偶权,有择   偶权的不是当事人,而是父母。       民间俗称的 “媒人”在传统婚姻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周代已有“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说。 《诗经》中写道:“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匪媒 ①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Page 7-----------------------

    不得”。以婚姻介绍为职业的“媒官”也随之出现,并在周代末发展为私谋。    《唐律疏义》明文写道 “为婚之法必有行谋”。把媒妁列为男女成亲的法定   条件。但媒人始终只起中介作用, “父母之命”才起决定作用。在封建社会   中,男女社会jiāo往和接触甚少,特别女子受“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约束   而深居简出。媒的存在有其现实xìng和一定程度上的合理xìng。       四、婚礼       婚礼是婚姻成立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仪式。婚礼的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昏   义》 “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六礼备,谓之聘:六礼   不备,谓之奔” “六礼”是汉族从聘媒定亲到迎娶完婚的六种仪节,其内容   简述如下: (1)纳采: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男方                  ①   备礼去女家求婚 。(2)问名:托媒人问女方姓名及生年月日准备合婚仪式。   问名目的在于卜其吉凶,并了解生母姓氏,辨明嫡庶。问名亦常备礼物。(3)   纳吉:把问名后占卜的吉兆使媒人告知女家。后世称为 “订盟”,现称“订   婚”。并以礼品为信物。古时用雁,后多用戒指首饰等称为 “小聘”或“过   小礼”。 (4)纳征:是成婚阶段的重要礼仪,男家向女家jiāo纳聘财。聘财多   为束帛和鹿皮,取双忌单,后有以现款代之,婚约至此成立。又称“过大礼”。    (5)请期:择定迎娶的吉日,使媒人送婚期吉日书给女家。 (6)亲迎:结   婚之日,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是婚礼的主要过程,也是最为繁缛   琐碎的仪式。新郎按一定程式把新娘迎归后即行jiāo拜礼,合卺礼。次日拜公   婆,再次日行 “庙见”礼。然后是新娘“回门”,新郎拜见女方父母。亲迎   之日往往大摆喜筵,以助喜庆,显富贵,会亲朋,受彩礼。数千年来,互相   攀比蔚成风气。时至今日,大cāo大办之风不绝。       五、重男轻女       传统婚姻通常为男娶女嫁,以入赘为耻,系不得已而为之。夫fù关系持    “男尊女卑”原则,以“夫权”,“三从四德”约束女子。男子可多妻,可   嫖娼;女子则从一而终, “守节”甚至 “节cāo重于xìng命”。而且,古代离婚   的主要形式是 “出妻”。出妻的条件唐律明文规定为七条即“七出”。《大   戴礼本命》对 “七出”作如下解释:“fù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道德也。   无子,为其绝世也。yín,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   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七出”是为维   护封建lún理纲常,巩固宗法家庭制度的需要而制定的离婚标准,维护夫权,   剥夺fù女权利。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lún理道德观       道德是较早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原始社会末期,已萌生道德心理,   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并没产生,人类尚未达到对道德的自觉意识   状态。而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宗教观念和不完备的宗法思想,压抑了   人们对道德的自觉,也无系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文字史料证明,夏代尚无成   熟的文字,更局限了人们的相互jiāo流,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水平。因此,西周   以前,lún理道德观尚不具规模。       西周,是奴隶社会全盛时期。伴随着完备的宗法等级制的形成,传统的 ①  “采择之礼”,古名用雁。

    ----------------------- Page 8-----------------------

    lún理道德已具规模,提出了一套以 “孝”为主的道德规范,诸如“敬德”、  “节xìng”、“孝恭”、“惠民”等等。创立了一个以“敬德”为核心的、道 德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 一位lún理思想家。      宗法等级制是一种旨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按父系氏族血 缘嫡庶之分而建立的天子、诸侯的世袭继承法。相应地产生了以维护基本的 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的宗法道德规范。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礼崩乐坏,而儒家孔孟努力维护周礼,维护宗法等 级秩序,概括总结西周以来的lún理思想,使之理论化。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 心范畴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基本特点是崇周礼、重孝悌、倡“爱人”、讲“中 庸”;教人以文、行、忠、信;实现 “智、仁、勇”三者统一,能行“恭、 宽、信、敏、惠”五者。孟子贵 “义”,宣扬“仁、义、礼,智根于心”的 xìng善论,重自我修养和气节。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lún理 思想成为中国传统lún理思想之正统。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神学目的论,把封建lún理道德神化。继承儒家重义轻 利传统,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尊卑贵贱秩序。宋明时,理学家们以继“往 圣”之 “绝学”为己任,把儒家思想推至高峰,对封建纲常lún理进行精密系 统的论证,成为极为完备的理论。他们空谈 “xìng命义理”、宣扬“存天理, 去人yù”的禁yù主义,被称之为 “新儒学”。      中国传统lún理思想从一产生就具有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色彩,以 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等级关系为基本原则;强调亲亲,尊祖,敬宗,收族, 爱国,事君。以家庭家族为本位,重整体利益,社会责任;lún理与哲学、政 治三位一体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lún理思想家们内圣 外王、重义轻利的行为、价值取向, “三纲领八条目”为代表的入世思想, 传统lún理的可 “践覆”特征,使一整套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道德规范深深地 渗透到世俗生活之中,发挥重大作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lún理的几个重要特 点。       “三纲”是封建lún理体系中的根本道德规范。三纲的名词见于董仲舒的 著作,但这一思想则由来已久。《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循三纲五纪…… 乃可谓善”。 《白虎通义》讲“三纲者何谓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是“三纲”之首,要求臣对君的忠,反映君臣之 间的主从关系。宋以后走向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端。“孝”是基 于嫡长子继承制而产生的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是 “父为子纲”的具体 道德要求。儿子既然有继承财产和地位的权利,那么就应有孝敬父母的道德 义务。因此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人 之行莫大于孝”。汉、魏、晋的统治者甚至提倡 “以孝治国”。足见“孝” 在封建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孝”的内容在西周、先秦时期,为敬养父 母之意。汉儒把 “孝”发展为“父者为子纲”。南宋演变为“天下无不是底 父母”,以至发展成“父要子亡,了不得不亡”的训条,令人毛骨悚然。“忠”、  “孝”虽是处理不同道德关系的规范,但二者联系密切,“忠”是“孝”的 延伸和推广, “孝”是“忠”的基础。由于家庭是古代社会的存在基础,而 父亲又是家庭利益的全权代表者,因此父子关系就是家庭的基本的最重要关 系。儿子对父亲决不能僭越无礼或改弦易辙,只能绝对服从,以确保家庭的 稳定和延续。实质上 “孝父”道德训条背后隐藏着个人服从家庭乃到社会的

    ----------------------- Page 9-----------------------

    要求。 “孝父”在西周奴隶制社会与忠君是直接同一的。封建社会,人们视   君为 “父母官”,忠君是孝父的扩展和推演。“忠”、“孝”都以家庭为本   位,从而维护家庭宗法制。        “节”是夫为妻纲的道德要求。同样是维护男尊女卑、主从关系。它要   求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做到 “三从四德’。“三从”即在家从父,嫁人   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即fù德守节有耻,动静有法:fù言择词   而论,不道恶言;fù容服饰鲜洁,沐浴以时;fù工专心纺织,不好   戏笑。女子一言一行要守fù道,笑不露齿,行不动裙。历史上的 《父则》、    《女诫》、《女论语》、《女孝经》、《女史箴》、《女儿经》、《女四书》   琳琅满目,详尽告诫女子如何做人处事,敬待男子,大肆宣传守节的道德观   念,从而把fù女压在宗法等级制的最底层。女子嫁到夫家之后,更有所谓“七   出”之条,丈夫可用其中之一的借口,命令妻子离去。基于父权社会男xìng统   治需要,发展出惨绝人寰的fù女贞节观。节烈成为中国传统女子重要的道德   要求。如北宋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而形成女子“从一而终”、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道德观,贞   cāo观发展为极端,女子的身体肌肤不能被人看见,否则便失去贞cāo。       与 “三纲”相应的“五常”,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重要的具体道德规                                                   ①   范。所谓“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白虎通义》说“人生   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五常”是由孟子的“五   lún”发展而来。 《孟子滕文公上》解释人lún有五,即“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fù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正是处于人类五项社会关   系的道德要求。       何谓仁、义、礼、智、信? “仁者爱人”,“己所不yù,勿施于人”,    “己yù而立人,己yù达而达人”,“无yù”、“无争’,“孝悌”、“忠恕”;   义者 “正我”,立身之本,循礼而行,不计功利;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   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智者明于事而不惑, “规是”而“为   得”。信者,诚实不欺,言、意、行一致。       总之,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道德规范从各方面规范着   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以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以家庭、家族、社会为本   位。统治阶级使道德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政治化、法律化,统治阶级   的思想家把道德和哲学上“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   使封建道德合理化、神秘化和永恒化。道德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